上海城隍庙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,为“长江三大庙”之一。由于地处老城厢,不止上海本地人时常会光顾,也是大部分游客来上海游玩的必去景点。
说起城隍庙,就不得不提梨膏糖。作为从上海城隍庙走出来的特色小吃。可以从清朝咸丰五年(公元一八五五年)说起。当时有一对姓朱的夫妻在上海老城隍庙前大殿旁开起了梨膏糖店,取名“朱品斋”;到清光绪八年(公元一八八二年),有一个商人在上海老城隍庙西首晴雪坊开设了一家梨膏糖店,店名为“永生堂”;清光绪三十年(公元一九零四年),又有人在上海城隍庙北豫园门口开设了一家叫“德甡堂”的梨膏糖店。
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几家店都使用自己的牌子和商标,让彼此间竞争十分激烈。有的为了提高梨膏糖止咳功效,把川贝、桔梗、半夏等中草药磨成粉熬进梨膏糖里,制成了止咳梨膏糖;有的把砂仁、丁香、佛手等中草药磨成粉熬进梨膏糖里,制成了开胃梨膏糖。由于药材上等,加工精细,价廉物美,生意兴隆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,上海民间艺人一曲“上海小热昏”把梨膏糖唱红整个上海摊,上海城隍庙梨膏糖名气也越来越响,成了人们喜爱的食疗俱佳的休闲食品。
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对这一传统名特产的生产大力扶持。一九五六年,三家小铺子合并成一家,正式定名为“上海梨膏糖食品厂”。自此,后来家喻户晓的上海老城隍庙梨膏糖算是走上了正轨。
为更深入了解梨膏糖,记者走入上海梨膏糖食品厂,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梨膏糖制作技艺”传承人吴生忠取经。
吴生忠告诉记者,自己18岁那年便进入上海梨膏糖食品厂,师从曹海荣学习梨膏糖制作流程。“第一天就开了个会,告诉我们梨膏糖不是普通糖果,里面含有中草药,要用心去做。”
作为学徒,吴生忠聊起了刚进厂那会制作梨膏糖的经历,“那时候真的很苦。当时没有温度计,要用手去搭这个糖,要在度到度的时候把手伸进去。好了之后,还要不停搅拌,行话叫‘翻砂’,这么作是为了打掉水汽。整个流程七道工序,一道都不能少。”据吴生忠回忆,以前每天生产斤梨膏糖需要重复这样的流程40余次。余年以来,梨膏糖的配方从未改变,制作方法仍旧遵循古法进行制作。
梨膏糖制作方法源起何时?这还得从当年唐太宗的大臣魏征说起。当时,魏征的母亲患有咳嗽和气喘,他想方设法寻找治疗良方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发现将梨和药草混在一起熬煮出的梨膏糖,对治疗咳嗽和气喘有奇效。其后,梨膏糖技艺便被流传至今。
吴生忠至今清晰记得当年在城隍庙叫卖梨膏糖的场景,“叫卖分两种。文卖是一边做梨膏糖一边卖,一边说小道新闻,这样能聚集人气,让顾客来买;武卖就像唱戏一样,用唱戏的方式介绍梨膏糖。”
这么多年来,梨膏糖虽一直深受市民游客欢迎。但吴生忠意识到了老字号也需要创新,不断开拓新产品。他注意到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泡花茶,便开发了花语系列,“放半块在茶壶里,就能泡出一杯花茶。”
如今,上海老城隍庙梨膏糖在上海家喻户晓,是上海著名的传统土特产,其历史悠久、经久不衰,深受全国消费者的喜爱,特别受到那些怀有深厚老上海情结的海内外华人的喜爱,他们总要带些产品与他们的亲人共同享受这一份快乐的情趣。
记者/张益
编辑/孙冲
图片/上海大世界传艺中心
本文来源:上观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