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6-8月,都有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水果大量上市——桃子。
夏天里最诱人的气味就是成熟水蜜桃的香甜味了~
而且桃子可以说是个跨界水果了,除了鲜吃,它还火到了饮品界(几乎登上所有茶饮品牌菜单的「白桃乌龙」「蜜桃乌龙」味)、零食界(雪糕、点心、饼干、薯片)、香水界、美妆界,甚至饰品界。
今天就来说说桃子这种水果吧。
桃[AmygdaluspersicaL.]是属于蔷薇科、桃属的核果类(果肉里包着硬核,核内有一颗种子)植物,原产于我国西部以及中亚一带。
这个蔷薇科贡献了众多美丽的花卉(如玫瑰、月季、海棠)和美味的果子(苹果、梨、李子、杏、樱桃等)。
桃有很多分类方式:
按果肉颜色,可以分成红肉、黄肉、白肉;
按成熟特点,可以分为溶质和不溶质;
按果肉是否粘连核,可以分为粘核和离核;
还可以分为圆形和扁形、有毛和无毛等……
比如几种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桃:
油桃
油桃是桃的变种,有研究认为油桃的出现是因为一个叫作「MYB25」的基因突变了,导致它没有了毛,变得光滑油亮。
如果讨厌桃子毛茸茸,或者一碰桃子就浑身痒的人,吃油桃挺好。
蟠桃
蟠桃也是桃的变种,长得扁扁圆圆的,在英文里还有很形象的别称:「甜甜圈桃」(doughnutpeach)以及「土星桃」(Saturnpeach)。
蟠桃在我国的食用历史很长,还具有一些神话色彩,在《山海经》里就被提到过,而《西游记》里孙悟空到王母娘娘的宴会上大吃的那个仙桃也是蟠桃。
蟠桃啃起来比较方便,能有效避免果汁糊一脸的问题。
黄桃
其实就是黄肉桃的统称,果肉的黄色来源于类胡萝卜素。
糖水黄桃罐头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东西之一,之所以它以前老是以罐头的形式出现,是因为那时运输技术不发达,桃子又很不耐储藏,摘下来直接做成罐头能减少很多损失。
但现在随着品种改良和贮运技术提高,其实很多电商上都能买到新鲜的黄桃了,还没尝过鲜黄桃的朋友可以试试。
蜜桃
就是桃子中的一个品种,特点是成熟之后甜度很高,而且果肉非常绵软,皮可以直接剥下来。
你喜欢硬桃还是软桃?
据说,除了粽子/豆腐脑/春卷/番茄炒蛋的甜咸之争,爱吃硬桃还是软桃也是一个可以为吃吵架的话题……
那这两种桃子有什么区别呢?
硬桃=没熟?熟了都会变软?
有的人以为,没放熟的就是硬桃。
其实不是这样的。
我们说的软桃和硬桃,更正式的名称是「溶质桃」和「不溶质桃」(也有叫「硬肉桃」的)。
它们的区别就是成熟的后期会不会发生「溶质」这件事。
软桃在成熟的后期,果肉细胞的细胞壁(就是植物细胞的硬外壳)会发生一个类似「溶解」的过程,原本一个个小隔间的结构没了,相当于支撑着果肉的架子被拆了,果肉就变成了绵绵软软的状态,剥掉果皮汁液就直接流出来。
而硬桃(不溶质桃)在成熟过程中没有这步,熟了之后果肉依然硬脆,但这并不会影响它甜以及汁液充沛。
研究认为这种不同主要是因为控制产生乙烯(植物的催熟激素)的基因变异所致。
以及两种桃里面负责水解果胶的「酶」不同,而果胶是细胞壁的重要组分。
硬桃是可以又脆又甜的,如果你买到的硬桃光硬不甜,甚至酸涩难吃,那有可能是被提前摘下来了,到了你手里还没熟呢。
营养没有大差异
除了果肉软硬的区别,软桃和硬桃的营养没什么大差异。
当然,不同品种的桃子之间营养成分肯定是有差别的,但没有发现硬桃品种或软桃品种,存在哪类营养素含量普遍更高的情况。
不过从口味角度来说,美国学者经过对这两大类桃的检测发现,软桃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会明显高于硬桃,所以软桃常常会更酸,而不爱酸的人会更喜欢硬桃。
硬桃也可以被催软
硬桃成熟过程中自己不怎么产生乙烯,但它也会受别的水果产生乙烯的影响。
如果你把它和其他会大量产生乙烯的水果放在一起,它也是可以被催软的。
新品种的桃子可以「两吃」
实际上从加工和运输的角度来说,硬肉的桃子更经济,比如说它可以用机器来自动分拣大小,也能禁受住长途的运输,不容易烂。
但是,有消费者喜欢吃软的桃子啊。
所以现在新品种桃更注重两吃,就是让「溶质」的过程来得晚一些。
在整个加工、运输过程中是硬的,拿到消费者手里时还可以是硬的,但放放就软了。
这样无论爱软还是爱硬的消费者都可以买,两全其美。
营养平平无奇
单看营养素的话,那桃子真没有什么特别的,可以说在水果里平平无奇。
g里维生素C的含量不到10mg,跟其他的核果——苹果、梨等差不多,比不上橙子、柠檬(20-30mg),更无法跟猕猴桃(60-70mg)等高维C水果相比。
B族维生素和镁、钾、铁这些营养素虽然也是有的,但含量不突出。
维生素A、β胡萝卜素、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含量,比起一些浅色的果蔬还是有优势的,但比起一些深橙黄色、深绿色的果蔬来说就逊色不少了。
糖含量较低,血糖负荷低
看糖分的话,桃子的含糖量在水果里属于中等偏低。
升糖水平方面,桃子还是不错的:
血糖指数GI(食物造成血糖上升的能力和速度)是28
血糖负荷GL(综合考虑血糖指数和糖含量)是3
这在水果里是比较低的,属于低血糖负荷食物。
来源:营养师顾中一
本文来源:中国食品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