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民族是最有智慧的,老祖宗在水产养殖方面早给我们留下了八字真经:水、种、饵、密、混、轮、防、管。其中,水排在第一位。那些年,老一辈渔农就是养鱼先养水,养水先培藻。在日常养殖管理中,“看”水“判”水质,“审”水“量”投料。看水就是看水体颜色和透明度,审水就是肉眼观察水中的有机物含量。看水色判断水的好坏肥瘦,凭水体的浮游动植物含量设定饵料的投喂数量。但在养殖实践中,这个方法过于片面,并不完全科学和可行。
水色,基本来自于各类浮游植物的综合反映,鱼塘出现的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,水体所呈现的颜色和浓度就不同。通过水中颜色和透明度判断水质的“肥、活、嫩、爽”,常见的水色有优质水(茶褐色、黄绿色、淡绿色、翠绿色),中等水(墨绿色、蓝绿色);劣质水(酱油色、黄色、白浊色、红褐色、黑色)。水色遇到天气突变(干旱、洪涝、泥石流等)也随之变化。在没有外力干扰下,养殖水体的水色,即水质的、活、嫩、爽”是由藻类决定的,好水质好养鱼,所谓的“养鱼先养水”,本质上是养鱼先养藻。
(看水色就是看藻类)藻类是鱼塘中第一生产力,是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初始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。淡水养殖水体中主要是微藻类,微藻分八大门类:绿藻门(小球藻、栅列藻、卵囊藻、纤维藻、盘星藻、水棉、刚毛藻等);硅藻门(小环藻、针杆藻、菱形藻、羽纹硅藻等);蓝藻门(微囊藻、鱼腥藻、蓝纤维藻、颤藻、席藻、螺旋藻等);裸藻门(绿裸藻、壳裸藻、梭裸藻等);甲藻门(裸甲藻、光甲藻、角甲藻等);黄藻(门黄丝藻等);隐藻门(隐藻、蓝隐藻等);金藻门(小三毛金藻、单鞭金藻、双鞭金藻、钟罩藻、黄群藻等)。另外还有一些大型藻类,红藻、褐藻、轮藻。
绿藻门:绿藻门也称绿藻,含叶绿素a、叶绿素b,具有与高等植物相同的色素和贮藏物质,因此通常把它们认为是陆地植物的祖先。绿藻门不同于其他真核藻类,它的储存物质在叶绿体而非细胞质中合成,通常在蛋白核的参与下合成淀粉。叶绿体周围没有叶绿体内质网。绿藻门主要为淡水藻类。这也是我们水质当中常见的藻类。
(富含绿藻的水色)硅藻门:硅藻普遍分布于淡水、海水中和湿土上,大多数生活在海水及半咸水中。是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食料。浮游硅藻是养殖水体中的主要的初级生产力。大多水生,几乎在所有的水体里都生长,只有极少数生活在陆地潮湿处。分类学家们一般认为硅藻来源于鞭毛藻,为一个特殊的分支。
蓝藻门:蓝藻是最简单、也是最原始的绿色自养植物类群。植物体或单细胞、或多细胞丝状群体。蓝藻细胞中的原生质体不分化成细胞质和细胞核,而分化成周质和中央质,故只有原始的核,而没有真正的核(缺乏核膜),是原核生物。周质中没有载色体,但有光合片层,含有叶绿素a和藻监素(故植物体常呈蓝绿色),有的还有藻红素而呈其它颜色。中央质具染色质。蓝藻淀粉为储藏物质。蓝藻门植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莒养繁殖和无性繁殖,无有性生殖。营养繁殖是通过细胞的随接分裂,故蓝藻又称裂殖藻。群体和丝体的种类常形成藻殖段发育个体。藻殖段是从丝状体中某些细胞死亡处、或从异形胞处、或从2个细胞之间分泌胶质形成的隔离盘处产生,也可以机械地断为许多小段。无性繁殖多数产生厚壁孢子,是藻体内的营养细胞体积增大,细胞壁加厚,积累营养物质而成的。厚壁孢子可长期休眠,渡过不良条件,等到环境适应时再发展新的个体。
(蓝藻多,绿藻少的水体)裸藻门:除胶柄藻属外,都是无细胞壁,有鞭毛,能自由游动的单细胞植物,以细胞纵裂的方式进行繁殖,大多数分布在淡水,少数生长在半咸水,很少生活在海水中,特别是在有机质丰富的水中,生长良好,是水质污染的指示植物,夏季大量繁殖使水呈绿色,并浮在水面上形成水华。裸藻有两个属生活在两栖类的消化管内。
甲藻门:甲藻是指藻类植物的1门,除少数裸型种类外,都有厚的主要是纤维素组成的细胞壁称为売。甲藻门中约有属,多种,多数为海产种类,少数产于淡水及半咸水水体中。
隐藻门:隐藻是一大类的藻类,大都具有色素体,淡水中常见。细胞大小约为10-50um,形状扁平有两个稍微不等长的鞭毛。一个著名特征是能寄生于红藻中,形成一种内共生关系,并把藻胆素带给宿主。
(甲藻水体)黄藻门:黄藻是一类属于不等鞭毛类的藻类生物。体类型为单细胞、群体、多核管状或丝状体。细胞壁含多量果胶质。运动的个体和动孢子具有2条不等长鞭毛,极少数具有1条鞭毛。色素体中含有叶绿素a、叶绿素C、β-胡萝ト素及叶黄素。色素体常呈黄绿色,1个或多个,盘状、片状。少数为带状或杯状,多数种类为单核。同化产物为油滴、金藻昆布糖及脂肪。约有75属多种。
金藻门:藻体为单细胞、群体和分枝丝状体。多数种类的藻体无细胞壁,具眼点、有鞭毛,能运动;载色体黄绿色、金黄色或褐色;储藏物质为金藻糖或脂滴。细胞有蜘蜡,壁常为套合的两半;主要以细胞分裂、群体断裂成片等方式进行繁殖;多分布于淡水,一般在温度低、有机质含量少、微酸性水体中生长较多。
(金藻水体)藻类在水产养殖生产中具有两面性,可分为有益藻和有害藻。其中,有益藻为硅藻、绿藻和隐藻;有害藻包括了蓝藻、裸藻、甲藻和金藻。
硅藻:硅藻不含纤维素等成分,作为天然饵料能很好地被水产动物摄食并消化,同时硅藻还可以净化水质、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,属于常见的有益藻,在淡水养殖中,以硅藻为优势种群(菱形藻、针杆藻、小环藻藻、桥弯藻、舟形藻等)的水体多呈茶色或茶褐色,一直被公认为是水产养殖的最佳水质之一。
绿藻:淡水养殖水体中生长着大量绿藻,其具易培养、细胞壁薄、营养丰富等特点是轮虫的优良铒料。能够使水体中产生大量轮虫,较为适合鱼类幼苗的培育。可直接作为水产幼苗的开口饵料,也可培育轮虫用来喂养幼苗;但由于其个体较小,成品鱼类对其的利用率不高,可作为调水产品来使用。
隐藻:隐藻的优点隐藻是天然水域中最重要的鞭毛藻之一,隐藻含量丰富的水塘具有很高的生产力。隐藻的蛋白质含量较高(50%~70%),而且某些种类,如卵形隐藻还含有较为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,特别是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GLA(十八碳三烯酸)和EPA(二十碳五烯酸),它们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16%和4%。隐藻有较高的营养价值,加之其无纤维素的细胞壁极易被消化吸收。因而,是鱼类及某些珍贵水产养殖动物的优质饵料之一。隐藻的缺点是生长周期较短,容易发死亡。
(富含硅藻的水体)蓝藻的危害:蓝藻喜高温,好强光,它可以改变膨压,在高温强光照的天气情况下,聚集在水体表层,吸收了大部分的阳光,在自己大量繁殖的同时抑制其它藻类的生长。蓝藻的大量繁殖,不断向水体分泌有毒代谢物质,从而影响浮游生物的种群演替、繁殖周期,还可引起一些浮游动物的大量死亡。
金藻的危害:三毛金藻毒素引起鱼类中毒,其中毒的大多停留在鱼塘四角及浅水边,头朝岸边、排列整齐、在水面下静止不动、也不浮头,受到惊扰也无反应。随机捞取濒临死亡的白鲢、鲫鱼观察,可发现体表鳍基部充血,鱼体后部颜色变浅;打开鳃盖发现鳃内有大量粘液,鳃丝轻度腐烂;解剖鱼体,肠道无食,无明显病灶。
(蓝藻爆发的水体)裸藻的危害:裸藻难消化,利用率低,鱼类不喜摄食;裸藻大量死亡时容易败坏水质,分泌的物质还对鱼、虾、蟹类产生毒害作用。
甲藻的危害:甲藻喜欢生长在有机物质多、硬度大、微碱性的水体中。它们大理繁殖时,常可改变其生活水域的颜色,水呈红棕色俗称“红水”。有些甲藻可以作为某些水产幼体的饵料,但其中有些类群,在繁殖过程中,可产生多种毒素,引起鱼类的神经麻木,代谢失调及呼吸障碍,最后导致死亡。卵甲藻还能附在鱼身上,过寄生生活,吸收鱼体养料,刺激鱼体增生粘液,使鱼体像涂了一层米粉似的,故称“打粉病”。
(白浊水体)不同的藻类产生不同的水色,相同的藻类不同数量产生的水色不同饱和度。按水色分:
1.茶色或茶褐色:硅藻,隐藻;
2.灰褐色:隐藻;
3.淡绿色:绿藻;
4.翠绿色:绿藻为主,硅藻;
5.黄绿色:硅藻为主,绿藻;
6.墨绿色:绿藻大量繁殖;
7.蓝绿色:蓝藻,绿藻,裸藻;
8.灰绿色:绿藻及其它藻类过度繁殖死亡;
9.酱油色、黑褐色:裸藻;
10.黄色:甲藻,金藻;
11.白浊水:大型藻繁殖失控,微藻少;
12.澄清水:缺乏藻类,大量青苔繁殖。
(澄清水体)养殖水体中藻类的稳定是相对的,藻类有昼夜、四季的变化,这里面包括两个变化,一是气候条件(温度、光照等)发生变化,藻类的种群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;二是输入鱼塘的物质(肥料、饵料等)及量在发生变化,鱼塘藻类的生态承载能力也发生相适的变化。要使鱼塘藻类相对稳定,每天被藻类消费的物质必须稳定供应。同时,每天生长出来的藻类也必须被其它生物(鱼类、浮游动物等)相应消费,才能保持鱼塘中藻类的密度和活性稳定。因此,藻类相对稳定(生态系统稳定)的本质是生态系统各环节之间相对平衡。